
[概述]论十大关系观后感1500字(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论十大关系观后感1500字 篇一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同志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同志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
毛泽东同志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同志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建国后,前八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同志“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
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
体现在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
毛泽东同志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我们不应过分苛求一位探索者,因为探索真理终究比占有真理更可贵。无论如何,毛泽东同志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毛泽东同志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我们不能忘记毛泽东同志的艰辛探索,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论十大关系观后感1500字 篇二看了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后颇有感触,了解到毛泽东同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论十大关系》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通过几个月系统的调查研究,同几十个部门的负责人谈话,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然后由毛泽东同志集中概括出来的。
十大关系问题的提出,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所谓的积极因素,在国内,以工人和农民为基本力量,争取中间势力,做好反动势力工作,化消极为积极。在国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就是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论十大关系》的写作背景: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情况十分特殊的东方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困难而复杂的问题。从马列主义的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照抄、照搬苏联的模式又不符合中国国情,更不可能凭主观去想象。这个问题,只能从实践中逐步认识,逐步解决,首先要求对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的探索正是从这里开始的。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毛泽东同志提出一些对社会主义建设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思想。被称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的《论十大关系》,就是这次调查的直接成果。毛泽东同志后来回忆说:“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毛泽东同志的调查研究,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四日结束。共听取国务院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历时四十一天。最终毛泽东同志写出了《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的内容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对中国有重大的意义。《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晚年着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此处隐藏5092个字……悔恨不已。而对待这些犯过错误的。同学,我们应学习“是非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不能因为他们曾经他们犯过错就和他们交流,歧视他们。相反,我们应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让他们从灵魂深处反省,争取早日改正错误。
当我们周围的同学犯错误时,用一颗宽容的心接纳他们,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苛刻地要求他人只会让人疏远自己,最终导致失去朋友。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的医生,我们更有责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医德。不管患者曾经是否犯过罪,我们都应当救死扶伤,医治肉体疼痛时安抚他们心灵的伤疤。在战争年代,战地医生不会因为患者是战俘就任其疼痛而死,地方的士兵许多是被迫入伍参战,并非自愿来侵略他国。
随着物价的上升,我们学校食堂的饭价也水涨船高。学校主要的4个就餐食堂均涨价,我觉得学校食堂涨价一方面有物价的影响,还有就是学校就餐地方较少的原因。我们学校的饭价比大连其他大学的饭价高,在同样的物价情况下,为何我们学校饭价高?原因就是相比其他大学,我们学校就餐地方较少。这么大规模的学校,四个食堂显然有点少。每到吃饭时间段,同学都要排长长的队伍买饭。食堂间有一定的竞争关系,才能不断推出新菜肴种类来吸引同学,听取同学对他们的建议。作为我们学生当然希望学校能有更多就餐的地方,食堂间才能因为竞争不断出新,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食堂涨价,就像“党和非党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我觉得学校在有一个主食堂的基础上,应增设多个小食堂。这样多个食堂长期共存,相互监督,防止垄断的发生,从而保护学生的利益。
在学习方法方面,我们应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如果同学的学习方法对我们学习有效,我们就应借鉴他的方法。不论对方性别、年龄、性格、班级等方面与我们差异多大,只要他们的学习方法能适用于我们提高成绩,我们都应当采纳。就像我国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同时防范“拿来主义”,要理性分析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一方面优于他人,而其他方面平平常常,甚至相形见绌。成绩优异的同学只能说明他擅长学习,不能说明他面面优秀。倘若他待人冷漠,不尊敬师长等诸多缺点。他们的短处当然不要学,成绩优秀同学的一切不良行为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他们高效的学习方法。
最近社会上发生许多发人深思的事件,出现老人跌倒不敢扶、二次碾压路人漠视、还有11月16日发生的校车事故,让人不禁对公民良知和政府监管的怀疑。生活中处处可见形象工程,真正为百姓谋福利的工程总是被些人用于谋己私利。每位中国公民都同社会丑恶现象战斗,以公民的责任感监督政府,坚持是非关系,才能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论十大关系观后感1500字 篇七根据大学课程要求,我选择了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以下为我看完之后的心得体会。
1956年,毛泽东同志将从中央政治局所听取的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方向的问题进行总结,总共十个问题: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在分析十大关系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主席始终以苏联为鉴,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缺点,走了一些弯路,毛泽东同志警示我们不能再重蹈苏联的覆辙。
就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同志认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在社会主义探索阶段是没有错的,苏联也是十分重视工业的,但苏联却轻视农业以及轻工业的发展,导致国内粮食、原料供应不足,民生用品极度缺乏,苏联重工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农业农民的压榨之上,如此形成对重工业的原始积累,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有所扭曲,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最终苏联解体,也与此不无关系。结合我国国情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借鉴苏联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方面的发展情况,毛泽东同志主席总也了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显然我们需要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使社会主义有稳健的根基得以发展,才能在探索时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发展问题上,毛泽东同志主席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至于沿海原有的轻重工业的扩建和改建,过去已经作了一些,以后还要大大发展。对于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尽量做到沿海与内地发展基本平衡,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地理位置和地形优势,使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发展新势头。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应该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老底子,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沿海更多的发展轻工业。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存在矛盾的,毛泽东同志强调: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现在我们国家的政府也在提倡这一做法,即:简政放权。但在当时不会这么讲,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对于党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要解决好这一矛盾,我们必须辩证的去看待问题,从哲学方面来讲,世界本就是一个矛盾体,倘若我们人人都懂得矛盾观,那么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岂不是得心应手。我们是要统一,也要特殊,要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宪法就是这种统一的有力保证。地方和地方的关系问题,省市和省市的关系问题必须提倡的是:顾全大局、互助互让。
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可以说是:论是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需要我们辩证的去看待。评价历史事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历史是辩证的,人也是辩证的,或许这些矛盾的分析不适用与过去,但又可能适用于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使得我国不断的到发展,不断强大,这也强有力的证明着这“十大矛盾”在实际当中是如何得到有效解决的。
当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具说服力和实践性,《论十大关系》不是空谈,更重要的是得到妥善的实施和履行,我们应该以《论十大关系》为标准,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更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论十大关系观后感1500字(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