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时间:2025-05-09 08:52:53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心理效应,而且还是教育中的...相信大家听到这本书的名字之后,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觉得此书必定是深奥、难懂的。光看名字,也挫伤了将这本书从书店抱回家的念头,但是书皮上标有此书入选“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2014年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的介绍,似乎又有些值得随手拿起来翻翻。原来这本书不但不难读,反而浅显深刻,直白而又睿智,把严肃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用直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一一道来。阅读时能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一篇篇文章读下来,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学习到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以及平日学生管理方面运用科学的手段去解决问题。

西方流传着一首民谣: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听完这个民谣大家会是一笑而过,还是可能有人会想到了什么?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蝴蝶效应”。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似乎不可思议,但在有些条件下却是成为了可能。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我们的学生。今年我教三年级,颇有感触:好习惯的养成很难,而坏习惯却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易的“萌芽”。有的孩子一节课下来不整理上节课的书本,不做课前准备,就想着出去玩儿了,到第二节上课时,他才从书包里呼呼啦啦地找书本;大课间,更是如此,做操回来,他又渴又热,自然的先只顾着接水来个“水饱”,10点上课,其他同学都准备好上课了,而他的桌子上还摆着上节课的书本;到了中午放学,向他桌子或者桌洞一看,一本不少,上过什么课,肯定有什么书,书还摆得乱七八糟,这不就是“蝴蝶效应”吗?当孩子第一次不整理自己的东西时,老师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纠正,而让学生的坏习惯有机会暗暗“滋长”,接着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根

深蒂固的坏习惯。于是告诫我们教师要反复给孩子说教: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写字时眼睛的距离,做数学题时用尺子等等,这就告诉我们要警惕身边“蝴蝶效应”的发生,要在事情刚发生时就把不好的苗头熄灭。

读了书中的“扇贝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深有感触。小凌每周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在这两天他突然“罢工”了。爸妈仔细询问,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凌做家务的奖励——吃麦当劳。这很让爸妈困惑:用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没有奖励就不劳动。到底怎样才能用好奖励,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呢?小凌的这种表现就属于“扇贝效应”,在心理学上,“麦当劳”就是强化物,是对小凌做出某种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行为。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有“麦当劳”,个体就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彻底避免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的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的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现在相信每个老师都会联想到我们经常用的“小红花”吧,小红花就应该要科学的使用。

再拿心理上的“增减效应”举一例: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粟子,而晚上给你们三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想晚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三颗,晚上再给你们四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晚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

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这就是标准的“增减效应”,其实结果都一样,但是以不同的方式给予,给人的心理感受可能就截然不同。人的心理总有那么一种倾向,习惯得到,而不习惯失去,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为适应生存而沉淀的一种文化。一般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难免要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可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很不理想的评价的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这或许会增强评价的效果:当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因为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

再比如运用“禁果效应”(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的。上新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不会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

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才发现许多那么相似或者就是自己经历过的案例,蕴含了许多心理学知识,许多心理效应。这些个生动的案例对我今后的工作乃至生活都非常有用,更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今后我会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将这些心理效应付诸行动,指导自己的教学科学化,艺术化。

第二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近段我阅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实际上,在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前,我对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常常望而生畏,所以很不喜欢心理学。但是读完了此书以后,反倒觉得心理学中的现象饶有兴趣。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着,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严肃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个部分。阅读此书,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识经验,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趣,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顿时 ……此处隐藏3504个字……,也不断的教育出更好的学生。就像电流的热效应,当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会发热。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反应出来,这就是心理效应。我相信,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兢兢业业”培养学生厌学的老师就越少;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反复不断说教又毫无效果的老师就越少。毕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老师如果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正确地引导他们,老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也才能赢得学生。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们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后,能成功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不断鼓励,一定可以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尽情的发挥。

第四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孙建凯

看一看有关儿童心理方面的书籍,对我们实施恰当有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作者用教育中典型的示例和心理学中的实验相结合,将难懂、枯燥的心理学知识阐述得生动易懂。提到“暗示效应”、“超限效应”、“高原现象”、“思维定势”、“晕轮效应”等等这些效应,我们可能感觉比较熟悉,但又很难说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就很难利用这些效应对学生进行教育个管理了。这本书中在解释每个效应时都是先讲一个小故事,然后揭示故事中的某某效应是“怎么一回事”,再列举出我们身边的事例详细论述,同时结合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中怎样应用这些效应为我们服务。

比如,在解释“超限效应”时,先讲了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然后书中就解释了马克?吐温为什么会气愤,反而偷钱呢?显然是因为牧师降低时间太久了!牧师的话无论如何动听与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大唠叨个没完,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的,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为了让读者加深理解这个“超限效

应”,书中接下来又列举出生活中人们常犯的一些错误而引出的教育难题。最后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同样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再用真实的例子让我们加深理解。一位教师在考试讲评课上反复批评一个学生,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该生的试卷撕烂了。该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用手中的钢笔戳向老师的脸,使这位教师的脸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个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里、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看到这里之后,我就想到了自己在批评全班学生时也像那个牧师那样唠叨个没完没了,虽然我是好心,可依据这个超限效应,孩子们也会像马克?吐温那样的,不但没有使班级状况得到好转,反而自己的话越来越无效呢。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为什么说话“落地有声”了。在之后班里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我尽量避免一而再、再而三大批评,而要讲究“布白”艺术,对学生的评批点到而止,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只有这样,才能使成长中的孩子把我们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第五篇:教育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看到题目总有一种感觉: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够。光看了书名,更觉得心理学这东西专业性太强,很多专业术语读都读不清楚,下意识就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之后谁料想,“不看不知道,书中藏奥妙”,原本以为晦涩难懂的心理学规律、效应法则竟被刘儒德教授用那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一一介绍、演绎,阅读起来充分激活了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一时竟舍不得放下。整本书从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领域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示出一个个教育心理学规律,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给予了启示、引导。比如蝴蝶效应:书中介绍,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的一朵工作花瓣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这就是蝴蝶效应。书中还讲到蝴蝶效应是一点点累积的结果。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

看到这儿,不由得把这种效应和我们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它不就是在提醒我们要从细节上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生的很多坏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例如:有的孩子不会整理自己书桌,书包。一上课不知道摆放书本、文具,他才从书包里呼呼啦啦地找书本,一下课,又不知道换书本。到第二节上课了,其他同学都准备上课,他桌子上还摆着上节课的书本,如果到中午放学,向他桌子上一看,啊!一本不少,上过什么课,他的桌子上肯定会什么书,满满一桌子的书摆的横七竖八。这不就是“蝴蝶效应”吗?当孩子第一次不整理自己的东西时,我们没感觉到什么,因此家长就代劳,这种心理创造了条件,有机会暗暗“滋长”,接着就有了第二次,

第三次……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坏习惯。还有学生书写不认真,读书不用心,不讲诚信等这些坏习惯都是这样一点一滴形成的。教师一定要对学校中的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敏感,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清除教育事件中可能存在的“蚁穴”。伟大正是存在于细节之中!

再比如书中提到的詹森效应,曾经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而詹森效应在学生考试过程中屡见不鲜,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锅。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使学生避免詹森效应呢?第一,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在平时就应当注意矫正学生的一些不良想法:“我在重要考试中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成功”,使他们养成以平常之心对待考试的良好习惯,减少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第二,加强综合训练,提高考试策略。第三,家长保持平常心,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期望过高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所以他们应当调整过高的期望,除此之外,家长和教师还应以平常心态去对待正式考试,否则势必增加考生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考不好,会对不起家长和老师,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总之,书中还有很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典的心理效应,对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以理论的角度给予解读,使我们能够正视这些现象,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