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党课:深刻领会和把握百年大党的理论自觉

时间:2025-08-11 08:52:56
党课:深刻领会和把握百年大党的理论自觉

【导语】党课:深刻领会和把握百年大党的理论自觉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党课:深刻领会和把握百年大党的理论自觉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百余年来,我们党秉承高度的理论自觉,矢志民族复兴,逐渐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同中国、同人民的紧密联系,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不断指引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开创新局面。理论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优良品质和政治品格的鲜明表征,作为内生动力,不断驱动中国共产党认识理论、掌握理论、坚定理论、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实践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不仅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是占据两个制高点的科学理论体系,基于主体的角度,还归因于中国共产党“能”,特别是“能”在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自觉“能”动性。

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清醒自觉

理论清醒,是指主体对理论内容、价值和特征等关键要素的正确而深刻认识,同时也表征为认识和对待理论的科学态度与坚定立场。清醒作为一种状态,需要长期维系,要依托能够形成且保持这种清醒的认知、立场与责任;同时,主观上要有不断趋近目的并合乎规律的自觉性,并通过实践转化为保持理论清醒的重要势能。这集中表现为我们党的认知清醒、立场清醒与责任清醒。

(一)认知清醒:准确把握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需要长期且深入地学习与研究。在学习理论、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党对理论精髓要义的认识愈发清醒,越能够准确把握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看,“准确把握”的问题关乎能否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这包括能否清醒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特殊地位、重要价值和本质特性等。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苦苦寻求救国良方之际,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要代表的先进分子就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在当时各路思潮争鸣中,中国人民给予马克思主义以重要思想地位,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帮助近代中国人民推倒压在身上“三座大山”的真理武器。在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并清醒地认识到党带领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不断创造成就、取得伟绩,根本在于我们拥有科学理论的指引。此外,我们党始终保持理论价值上的认知清醒。正是由于能够清醒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中的学问”,而是作为实践方法论,并自觉将其作为行动指南,我们党才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党也一贯保持对其本质特性的认知清醒,准确把握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自觉将其作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原则指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发展理论、指导工作和推动实践。

“对待”表征为一种认知上、态度上的主观能动性。聚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透析党的历史实践,可以具体化为我们党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学习问题、运用问题和发展问题上的科学原则。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问题上,我们党一直重视全面系统、联系实践且结合实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学习马列主义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这样的科学要求。同时,关于学风问题,毛泽东强烈反对“主观主义”,强调“主观主义是一种不正派的学风,它是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它是和共产党不能并存的”。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问题上,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性是焦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着重强调了这一原则性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的特点相结合,并首次提出将其中国化创新的命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余年历史进程中,关于如何对待理论,我们党经历了从模糊认知到清醒认知的自觉过程,经受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作风造成的一系列失败挫折,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并将其作为我们党运用理论的科学指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并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明确指出:“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这规范了我们党在理论运用中的原则性要求,深化了规律性认识。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上,我们党准确把握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坚持立足现实问题、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和发展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革命和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复杂纷繁的国内外形势,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问题意识,科学审视关乎党和国家命运发展的时代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对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作出了正确评判,为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明确了方向,正确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许多关键性问题,进而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行稳致远,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得到创新与发展。

(二)立场清醒:旗帜鲜明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党自诞生起就坚定擎举起共产主义信仰的旗帜。党的历史就是坚持并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坚定理论、捍卫理论作为一种清醒立场,既体现于主观上内心的笃定,亦彰显于现实斗争中的主动。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从党的历史实践出发,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坚定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理论自觉的具体表征,代表着主体对自身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清醒而坚定的立场。第一,从坚持理论创新的角度,中国共产党坚定理论自信,体现于一以贯之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倘若没有坚定的信仰,就很难有持之以恒发展理论的动力、毅力和恒力。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正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理论自信,在内心对其认同和信仰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创新,自觉推进“两个结合”,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并逐渐实现从“在中国”到“中国化”“时代化”这样的转变,建构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诞生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理论成果。第二,从实践创新的角度,中国共产党坚定理论自信,源于党的百年历史奋斗、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实践成就。事实上,倘若我们党丧失对理论的坚定立场,不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实践,那么就不会有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实践成就,实现四次“伟大飞跃”。

另一方面,敢于理论斗争。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其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同其他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自觉性。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作为一种外来的新思想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积极释疑的同时,还要通过理论斗争同各方阻力作对抗。在当时,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在内的早期共产党人,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自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驳斥并有力回击错误思潮,进行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资本主义 ……此处隐藏4549个字……而发生变化,加之认识永无穷尽,对问题认识的正确性仅限于一定阶段,由此可见,对问题的认识和聚焦也要在变化中不断加以深化。因此,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拓展问题聚焦的广度和深度,着力认识和发现新问题,深化对已知问题的认识,通过分析问题的本质,透析问题与其所在场域的联系,以问题破解的内生需求和基本思路构建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逻辑理路。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观、创新观,以积极探索新问题和提高问题认识的高度自觉,持续驱动理论创新,发展理论、指导工作。首先,不断拓展问题聚焦的广度。党所聚焦的问题,不仅涵盖党的自身、国家和社会等诸多方面,还放眼于世界和全人类。定位于党和国家的问题域,我们党聚焦自身建设、改革发展稳定以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等多维度的问题,尽可能地为理论创新提供广泛的现实基础;定位于世界、全人类的问题域,我们党主动将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新生问题和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创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宏观导向。作为具有深沉使命责任意识和强烈历史担当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主动聚焦更为宽广的问题域,以时代性、世界性、人民性的问题作为理论创新引领,自觉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使命自觉。其次,不断拓展问题聚焦的深度。比如,聚焦社会主义事业,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结合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深化核心问题认识的自觉。由此,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向前推进,形成了众多建设、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实践层面:积极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种良性互动,实际上就是二者相互影响、互促共进的过程。通过实践,深化旧认识,获得新认识,与此同时,其中合乎实际、顺应规律的科学认识,被系统化为理论;之后,由新认识构筑和补充的理论体系,转而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确保实践朝着正确方向推进,实现目标,同时又获得新认识,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统一为认识和实践的辩证运动过程,并成为贯穿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内在逻辑理路。回归主题所聚焦的这种双向互动,根本上就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总的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二者之间的互促共进,在理论意义上和实践意义上都分别取得了重大成就。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科学明确了我们党百年奋斗中在理论上实现的“三次飞跃”,实践上发生的“四次伟大飞跃”,这为我们党增进自觉,接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提供了重要经验遵循。

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创新突破,根源于实践、理论二者能够持续发生良性的互动。而这种互动之所以“良性”,根本上源于中国共产党高度的理论自觉,能够始终以坚强的领导力不断引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同党领导人民的创新实践有机交融,及时将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转化和系统化为理论成果,从而进一步使理论得到丰富,主动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结合原则要求,更深入地看,塑造这种理论自觉性的正是我们党所恪守的“实践第一”的原则。我们党始终重视实践,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毛泽东曾立足党性的政治维度告诫全党,若“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针对占据真理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党并没有因为其真理光芒而脱离实践、盲目信仰,而是选择继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并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重要内容。因此,在实践层面,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重视实践、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的自觉性,正能动地驱使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新实现良性互动,以丰硕的理论成果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以新的实践成就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

(三)价值层面:不断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贡献和时代价值

不同于其他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崇高历史使命的科学理论;不同于其他政党,中国共产党是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人类和平发展崇高事业的使命型政党。无论是从理论的内在要求出发,还是从党的历史担当使命出发,都客观要求我们党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要不断彰显并实现最新成果的内在价值。

一是理论价值的实现最终都要落脚于具体的实践贡献。聚焦现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不断为党和国家事业乃至世界发展和人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结合新的实际,通过对党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科学分析和充分运用,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使其在时代演进中发挥新的价值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科学指引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自古以来就满怀希冀的“小康”目标,具有历史意义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除此之外,经过长期的实践求索,以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切全人类共同发展所昭示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那些想要在独立自主中寻求发展和进步的国家提供了科学的借鉴与崭新的指引,同时对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理论价值的实现往往都要从时代性上加以考析。立足时代场域,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引领时代,在科学把握时代特征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确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向度、世界向度和人类向度,不断彰显创新理论的时代价值。立足现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紧扣“两个大局”时代特征,为党和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此外,从政治使命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当代社会主义的新特点新形势,以及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性趋势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野;从世界发展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建设一个安全繁荣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从人类发展事业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蕴含着科学回答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和平发展事业的理论当代价值。由此观之,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更须强化理论清醒、活用和创新的自觉,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迸发出更为强劲的真理伟力,指导实践、引领发展。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党课:深刻领会和把握百年大党的理论自觉范文。

《党课:深刻领会和把握百年大党的理论自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