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李白《望庐山瀑布》原文及鉴赏(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望庐山瀑布》古诗 篇一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瀑布好似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这是作者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景色,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似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似一条巨大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瀑布。
诗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高峻。
这样写作者觉得还没把瀑布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与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确是状物写景与抒情范例。
《望庐山瀑布》诗意 篇二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篇三白居易晚年辞去刑部侍郎的官职,赋闲东都,做《琴茶》一诗,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
“抛官”即辞官,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次联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
三联起句写琴,《渌水》古琴曲,为诗人之所爱。诗人精通音律,曾有《听弹古渌水》诗云:“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漫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阳下,竟日有余清。”可知诗人提此曲是为了表明平和心境;次句写茶,“故旧”老朋友、旧相识。“蒙山”指蒙山茶,产于雅州名山县(今属四川),蒙顶山区,相传西汉年间,吴理真禅师亲手在蒙顶上清峰甘露寺植仙茶七株,饮之可成地仙。诗人举此茶,以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
但诗人毕竟是标准的儒家子弟,他的辞官亦并非完全出自本心,看到唐王朝日益加剧的矛盾,各种弊端的呈现,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无法掩饰,故此在尾联他仍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欲展宏图的期望。“穷通行止”,这里的“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乐天的《江南谪居十韵》“壮志徒许国,薄命不如人。才展凌云志,俄成出水鳞。葵枝犹向日,蓬断即辞春……行藏与通塞,一切任陶均”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释。末句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但诗人至终亦未能再进西京,令人感叹。
李白《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赏析 篇四《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赏析 篇五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畎音quǎn,田间小沟),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赏析 篇六《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 ……此处隐藏1836个字……简洁凝炼,有力地突出了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这种景象,正是“遥看”的结果,如果近在咫尺,翘首仰视,便断难获得这种感觉。
第三句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流”而谓之“飞”,“飞流”而曰“直下”,“直下”竟达“三千尺”,则山之高、瀑之急、流之长、力之大,皆不须费词而已跃然纸上。然而,此句虽奇,尚属写实范围;到了末句,则纯属心理感受。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揉合在一起,使得景物描写带上了浓郁的神奇色彩,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何等雄奇壮美的景象!以天上的银河比拟飞悬的瀑布,以银河从九天的猛然泻落比拟瀑流从高山之巅的直下,真是想落天外!这样一来,不仅所写景象及其气势都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贴切的比喻使得夸大之景在更高的程度上传达了原景的神韵,从而既给人以力的震撼,又给人以美的感染;既给人留下了独特、逼真的深刻印象,又给人造成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同时,一个“疑”字,更令人于景物欣赏之中见出诗人惊奇而又赞叹的神态,获得实、虚交融,景、情合一的艺术感受。无怪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对此诗击节称赏,作出了“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戏徐凝瀑布诗》)的高度评价。
《望庐山瀑布》古诗提要及诗中地名
古诗提要: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宋苏轼以此为古今咏瀑布之最佳诗篇,有诗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戏徐凝瀑布诗》)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空中落笔,直撮瀑布之神,兼传“望”字之理,惊心动魄,为传诵人口之名句。
诗中地名: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山、南障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李白《庐山谣寄卢竺御虚舟》有“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好为庐山谣,兴与庐山发”。《别东林寺僧》有“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望庐山五老峰》有“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为宋中丞自荐表》云:“避地庐山”。另有《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却之广陵立马赠别》、《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望庐山瀑布》、《庐山东林寺夜怀》、《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香炉:指香炉烽,庐山山峰名,因其形状象香炉,峰顶常烟雾缭绕,故名。庐山有四香炉峰:一在东林寺南,曰北香炉峰。一在秀峰寺后,曰南香炉峰。一在吴障岭东,曰小香炉峰。另还有在凌霄峰西南原太平寺后的一座山峰,也曰香炉峰。李白诗写香炉峰为秀峰寺后的南香炉峰。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一)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其二)有“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有“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有“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有“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留别金陵诸公》有“香炉紫烟灭,瀑布落太清”。
赵匡胤咏初日古诗原文及赏析 篇七宴词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赏析 篇八《望庐山瀑布水》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赏析: 篇九这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掩卷遐想,人们不禁恍然领悟;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瀑布,岂非诗仙狂放不羁,豪迈恢宏之气慨于艺术领域中之写照乎?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转载标记。)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李白《望庐山瀑布》原文及鉴赏(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