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 篇一一。(9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恬(tián)静 安谧(mì) 心弦(xián) 泰然处(chǔ)之
B.迤(yí)逦 筛选 (shāi) 铿锵(jiāng) 脍(huì)炙人口
C.绚(xún)丽 韶(sháo)华 魅(mèi)力 家喻(yú)户晓
D.憧(cōng)憬 虔(qián)诚 应和(hé) 锲而不舍(q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典藉 锤练 妙手偶得 名付其实
B.晨曦 绮丽 横空出世 引人入胜
C.山颠 斑澜 棱角分明 重峦叠嶂
D.腾蔓 阑珊 万紫千红 绝然不同
3、下面对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天如圆 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这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来到隆中听到农夫诸葛亮所作的歌。
B.“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水浒传》中白胜挑着白酒走上山岗智取生辰纲时唱的歌。
C.“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流沙河边看到的流沙河碑文。
D.“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浔阳楼墙壁上题的一首诗。
二。(2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4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从蜀地乘船沿长江东下,不远万里来到楚地荆门旅游。
B.船移景换:崇山渐去,荒野出现,江水也由湍急而变平缓。
C.奇景连连:倒映在江中的月影像是飞来天镜,添上的云气变幻如同海市蜃楼。
D.旅途所见物景令人难忘,而诗人最爱的还是从故乡就一直跟随自己一路远行的长江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来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 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 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来源:学科网]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以为莫己若者
B.于是入朝见威王 山间之朝暮也
C.孰视之 卿言多务,孰若孤[来源:学科网]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莫说相公痴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之所以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她偏爱我。
B.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传到我的耳朵里的
C.时时而间进——还经常有人来进谏
D.今齐地方千里——如今齐国的土地面积达方圆千里。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重臣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所问到的妻、妾和客都说他比徐公更美。
B.有自知之明的邹忌共商国是,反思自己听不到真话的原因,由己及人,认为作为一国之君的威王所受的蒙蔽自然比自己更严重。
C.威王从邹忌 的讽谏中醒悟,立即下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征集臣民对自己执政的批评意见。
D.邹忌善于讽劝,威王虚怀纳谏,百姓踊跃进言,君、臣、民在朝廷共商国是,齐国由此大治,成为诸国霸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8—10。
我和故乡患了失忆症
芮东莉
①因为没有文字、图画和影像等记录,在岁月的冲刷下,故乡就像一张浸了水的老照片,一幅褪了色的旧年 画,开始在我的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并最终消失在记忆的深处。甚至连故乡的那片土地,似乎也忘记了曾经拥有过的富饶和正在经历着的苦难,沉睡在煤尘与瓦砾之下,默默地,不发出一丝声响。
②打一出生,大自然老师就陪伴在我身边,山花野草、飞禽走兽,曾经,我的世界比缀满繁星的夜空还要丰富。
③模糊的记忆里有一只“可怕”的野兽,五六岁的我,跟着姐姐和哥哥在葡萄园里吃葡萄,突然,一个大家伙从栅栏里钻进来,一跳就跳到了我的面前。我惊呆了,姐姐和哥哥也吓得一动不动,连举着摘葡萄的手都忘记了放下来。大家伙瞪了我们一眼,又一跳跳进草丛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我常和姐姐争论,我说,那是一只豹,很大很大;姐姐说,那是一只大山猫,并不比家猫大多少。可惜姐姐和哥哥当时都没做任何记录,如今,我们只好听凭这只神秘的野兽在模糊的记忆中 越走越远。
④睡梦中我时常梦见山里那种好玩的野草,草叶如手指般狭长,叶子的背面长满毛刺,就像抹了黏胶,往衣服上一贴,便牢牢地粘住了。每次走在山路上,我都用这种叶子在胸前贴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在小女孩儿爱臭美的年纪,这可是一件由自己设计的花衣裳呢!可是,我始终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像山里的许多动植物一样,在我真正认识它们之前,它们就已经离我远去了。因为没有为它做任何的记录,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它的模样,尽管捧着厚厚的植物图鉴,我却不知该从何处查起。
⑤我也曾做过自然观察和记录,厨房里的一窝金腰燕,几时来、几时去,雏燕几时破了壳、几时出了窝,我都仔仔细细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可是后来这个本子也遗失了,遗失在满是瓦砾的废墟之中。从此我不再知道燕子几时来、几时去,雏燕几时破了壳、几时出了窝, ……此处隐藏10743个字……的时候,每一片叶子都会翻动,云拂过来的时候,我知道,也能感受那种轻柔的凉意。水从地里流过来的时候,我也知道,并且能从容地吸取。
(12)我想做一棵很敏感又很快乐的树,可以活好几千好几万年,而每一年春夏秋冬的变化都能记住,所有美丽的回忆都可以存进年轮里面,一层松一层紧,一圈淡一圈深的,都妥妥帖帖地放在心里,该有多好!
(13)我就常常做这种梦,并且,偶尔走进森林时,也常会仔细端详,想挑选一棵适合我的理想的树。
(14)一直到有一天晚上,忍不住了,终于把我的感觉向丈夫说了出来:“假如能变成一棵树该有多好,永远也不会受死亡的威胁。”
(15)“谁说的?树的年龄也有限制的啊。”
(16)“可是,不是有很多树可以活很久的吗?”
(17)“了不起几千年,还是逃不了枯萎死去的一天啊。”丈夫在灯下一面看书,一面微笑着回答我。他那样轻描淡写却又那样肯定的一句话,把我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18)整个晚上,我走来走去做了很多家事,却没有再说一句话。
(19)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题。
(20)我和我幼小孩子 的心情,其实并没有两样。我不能说生命不甜,我不能说生命不美,但是就是因为它的甜蜜和美丽,才使我心中充满了忧伤,而也就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忧伤,我更加珍惜眼前一切的甜蜜和美丽。还是让春去秋来,让岁月逐渐把我改变了吧,我 愿意接受上苍一切的赐予和一切的安排。
(作者:席慕容,文章有删改)
19、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文章围绕“生命”这个谜题,记叙了三次“解题”的经过,最终醒悟到:要“ ”,要“ ”(用原文语句回答),表现出她 、的人生态度。
答案:更加珍惜眼前一切的甜蜜与美丽 愿意接受上苍一切的赐予和一切的安排 乐观 旷达(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抓住关键词“最终”,在文章结尾处顺藤,抓住关键词“醒悟”摸瓜,即可得出前两空的答案。后两空,要在解答前两空的基础上,用积极向上、乐观旷达之类的词语概括作者的人生态度。
20、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A.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4分)
我的小胖女儿有着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还穿着学校的小白围兜,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
答案:该句运用了外貌描写(1分)、神态描写(1分)的描写手法;“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刻画出女儿的幼小可爱(1分);“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生动地表现出女儿因为听人说生命的极限谁也无法抗拒,担心妈妈有一天会死掉的担心、焦急以及急于求证这种想法的正确性的认真情状(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赏析。第一步,回忆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第二步,把画线部分文字与描写手法一一对照,明确这一句描写女儿的双颊、瞳仁、衣着、表情,使用了外貌描写与神态描写的手法,最后结合句子分析这些描写体现了她怎样的形象、心理即可。
B.结合语境,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我把她抱进怀里,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好温暖好柔软的小宝贝啊。
答案:“好温暖”是“使人感到好有温情”的意思,“好柔软”是“好柔和”的意思(1分);句中形容的是幼小的女儿带给妈妈的感受,女儿担心妈妈会死掉,担心再也看不到妈妈了,这样的话语让母亲感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重要性(1分)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依恋与爱,有一种温馨的感觉(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加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从两个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第⑥段具体语境(女儿担心妈妈有一天死掉)分析女儿对母亲的爱以及这种爱带给母亲的温暖与柔软。
21、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⑨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答案:承上启下(过渡)(1分),承接上文两个孩子对生命极限的担心忧虑(1分),引起下文“我”对生命极限的担 忧(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关键段落作用的能力。细读第⑨段,抓住关键词“我和他们”,明确“他们”指的是上文所述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与“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的是对生命极限的忧虑,即是⑨段之后“我”的感想,所以该段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2、将文章第(11)段与下面链接的语段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它们在写作上的一个不同点,并结合内容说说作用。(5分)(提示:可从修辞手法或写法的角度作答)
【链接】……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节选自冰心《谈生命》)
答案:示例一:从修辞手法上分析:文章第(11)段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我”比拟作一棵高高大大的树,描写这棵“树”遇到风、云、水时的情状,反映了人生会有各种经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链接材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比作一棵小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活力。
示例二:从写作手法上分析:文章第(11)段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很直接地表达出“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一棵树以及内心的感受 。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小树生长以及汲取养分时的画面来表现生命的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两者均是写对生命的感悟,但是目的不同,文本语段重在写生命经历值得珍惜,链接材料重在表达生命需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两者使用了不同的修辞。前者使用了比拟,将人比作树,后者使用了比喻,将生命比作树,由此生发开去即可。写法上前者重感受抒情,后者重画面描写,由此生发开去即可。
四、作文(50分)
23、按要求作文
请以“一个夏日的早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地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题,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_x”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命题作文。首先要抓住关键词。题目“一个夏日的早晨”中,“一个夏日”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早晨”一词,进一步限定了故事的具体时间、背景。其次,确定写作方向。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归“学习”“生活”“情感”“人生”这些永恒的主题,写自己生活中的感动瞬间,在体现自我成长的同时,尽量体现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爱国情、中国梦等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主题。再次,抓住写作要求。考生可选取自己熟悉的文体写作,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同时要表达真情实感。另外,注意不能抄袭和不能出现真实校名、姓名等要求,避免因审题不当而失分。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