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建筑论文参考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建筑论文 篇一一、云纹瓦当:阴阳五行的生动体现
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的原始概念,它的图饰模型代表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的,并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相互作用、滋生万物。云纹瓦当,是秦汉瓦当的主要代表,其图案文饰唯美大气,有深刻的寓意。中国古代建筑威严而神秘,朵朵祥云缭绕于天宇之间、建筑之上,一派祥和景象。云纹瓦当充满神韵,很好地体现了古代阴阳五行的思想。有人说,“中国的古老文明造就了云纹瓦当图案”。究其缘由,是因为云纹瓦当作为传统文化的元素,它的图案纹饰体现了中国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认为天地混沌,宇宙是由一团“气”组成,而这种以宇宙为气的观念则是云纹瓦当产生的根本原因。古人把屋顶当作天,当作宇宙,而瓦当作为屋顶的装饰,代表了人们对天的尊崇和敬畏。据学者研究表明,云纹瓦当的纹饰变化,不仅有律动的艺术美感,而且体现中国文化中阴阳消长的思想。另有研究表明,“云纹瓦当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数码库”,纹饰内容虽没有文字,但其中隐藏着丰富的历象、时序、易数等中国文化。云纹瓦当图案没有刻意描绘朵朵祥云的华美,却运用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手法,温婉悠然地营造出古代建筑物的神秘玄机和庄严大气。瓦当上的“云纹”图案,传达着古人的宇宙观,这种艺术符号,符合中国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云纹是从战国时期的葵纹演化而来的,秦晚期,出现葵纹瓦当、太阳纹瓦当、涡云纹瓦当等等。太阳纹瓦当,赞颂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宏伟大业。涡云纹瓦当,云纹呈辐射圆旋状,组成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给人以流动旋转的动态美。这些云纹瓦当,都生动体现了古代阴阳五行文化。
二、文字瓦当:中国文化遗传基因之展示
古人云:“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精神的遗传基因,而文字则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基因。文字瓦当表现了浓郁的人文色彩与文化内涵,以其特有的装饰美化作用无声息地融入古典建筑,融入民族血脉。建筑也因此有了瓦当饰文,更富有历史文化韵味。几乎每款文字瓦当,都有它的典故和历史,如印章一般记载下封建社会的权势与地位。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文化艺术有了长足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关原始图腾崇拜的瓦当纹饰逐渐减少,而文字瓦当则承载着“饰文字以观美”的盛装,进入民族艺术的繁荣时代。有研究表明,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一千一百余枚秦代竹简,无论文字的艺术价值还是考古价值都弥足珍贵。汉代文字瓦当同样是艺术美感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的完美之作,其文字多为篆书,也有一些是隶书。篆书作为瓦当纹饰是我国特有的艺术表达形式,能把庄严大气与流畅自如和谐统一于奢华肃穆的建筑之中。篆书立体感很强,行笔疏密错落、似曲还直、方中见圆、柔中带刚,它们由象形字的线条和形状结构演变而来,与瓦当巧妙结合,布局和谐,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如陕西出土的文字瓦当,上面刻有“长生未央”、“延年益寿”、“汉并天下”、“千秋万岁”等字样,字形舒展自如,四字互为呼应。瓦当上的文字利用圆这个有限的空间,充分发挥了篆文书法的装饰艺术效果,绚丽多姿地展现出民族文化如此纵横有度的艺术之绝美,感受中国文化的悠然意境和华丽情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一考中国文字之发展史,其聪慧活泼自然而允贴,即足以象征中国全部文化之意味。”①从建筑艺术中的文字瓦当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流动血液和鲜活生命,完全验证了钱穆先生的精辟论断。
三、动物瓦当:解释中国农耕文明的钥匙
动物瓦当是在我国所特有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折射出古代农耕文化。先秦时代的动物瓦当大多是描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形象朴实,大都采用块面浮雕的艺术手法,形成一种雄浑凝重的艺术风格。古人在瓦当上装饰马、牛、羊、鸡、犬、猪六畜,象、鹿、虎、兔、蛇等野生动物,还有蝉、鱼、龟、蟾蜍、蜥蜴等等,这些都是当时中国社会农耕养殖生活的生动体现。这些瓦当纹饰,构图简洁夸张、可以令人展开丰富的审美想象。如秦早期的双鹿纹半瓦当,其图像可能来源于田野农耕生活。当面居中放置分有枝杈的树形图案,并以树为中心对称构图,两边各一纯朴鹿兽。又如蟾蜍玉兔瓦当,瓦当上的蟾蜍瞪着眼睛鼓起腹部,四肢表现出将要起跳的样子,在蔓草丛生的远古大地上和生灵温雅的玉兔和谐逗趣,玉兔神似飞身跃起,或是腾空奔月,宛若一幅美好祥和的农耕文明画卷。古代的农耕文明还体现在原始图腾方面,如饕餮纹饰是古人幻想中的产物,兼有图腾崇拜和避邪的作用。《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夏代前,我们的祖先渔猎而生。野兽对于人来说,既是食物又是的威胁。在我国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出土的玉锛上面,就刻有早期用以避邪气的饕餮纹饰,反映了古人对兽类的恐慌。经过漫长岁月,图案逐渐向理性发展,脱离了人们心中幻想出来的神兽形象,演变成装饰色彩很强的艺术纹饰。夏代初期,人们进入相对安定的农耕时代,生产方式由狩猎转为耕种,对自然灾害的不可预见性,使得百姓将洪水爆发、山体滑坡、狂风骤雨、连年干旱等自然现象,视作无形的“猛兽”,它吞噬人们的家畜、土地及房屋,用臆想出来的饕餮纹饰将其形象化,尽显对这种无形力量的敬畏和膜拜。随着社会进步,饕餮纹饰在瓦当上被逐渐弱化,但早期瓦当上的这些动物饕餮纹饰,无疑是人们研究古代农耕文明的一把钥匙。
四、瓦当纹饰: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集大成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瓦当纹饰作为中国传统图案,以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汇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之精萃,是民族文化的艺术奇葩!玄秘神幻的四神纹、威严圣灵的龙纹、云绕月盈的凤纹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元素。神兽纹瓦当,诠释了古代原始图腾文化,举世闻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在古代分别代表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星宿,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四神的明确记载。到了汉代,人们认为四神兽有护佑四方的神力,与天地万物、阴阳五行有密切的联系。帝王用四神瓦当作为宫殿庙宇的装饰,祈望神灵能够驱邪镇宅,保佑社稷江山永固。青龙纹:首有双角,细颈短足,尾翘翼扬,矫健如飞。白虎纹:体态雄健,巨口大张,威武庄严,昂首奔驰。朱雀纹:凤首鱼尾,羽毛散张,烈焰啼鸣,振翅欲飞。玄武纹:龟蛇一体,龟匍匐爬行,蛇卷曲盘绕。四神瓦当是建筑艺术中瓦当文化的典型代表。
龙凤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另一典型元素,在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表现中几乎无处不在。从古至今,“龙”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神,是民族文化中最大的吉祥物。正如闻一多先生《伏羲考》所言:“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数千年来我们自称‘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着龙文。总之,龙是我们建立国家的象征 ……此处隐藏18091个字……p>补充:
上面我写的关于建筑的主要在于把建筑的价值(VALUE)和建筑师的责任(DUTY或RESPONSIBILTY)粗略的分为三个层次:
1,综合各种因素(技术,设备,使用功能等等)而产生的一个综合体(COMPLEXITY)
2,介绍或引导新的生活方式或者居住的模式
3,反映和特征,而成为历史的载体。
这三个层次可以再细分,每个层次包含有不同的等第。
我以为,中国的建筑师集中的主要在第一层次,而中国的建筑教育的悲哀在于竟然没有教导学生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的涵义。因为整个建筑学术界的急功近利,不强调对生活和社会的感悟,不重视潜心的理论思考,而很大程度的不理解建筑里应该倡导的生活模式及时代反映。反映在建筑师身上,就在于建筑师并不深刻的理解社会及生活,他们的建筑理念或者空洞无物,或者华而不实,或者说,建筑师自己并不清楚自己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建筑概念,或者居住方式,因此,中国建筑师的作品往往只剩下大的壳子,或者浮华掠影的立面符号而贯彻不到实处和细微。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
举个例子,上海的金贸大厦,含有中国的传统意蕴(取意于传统的塔)而不失都市摩天大楼的特征,其室内装修的细微处,你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表达但决不失时代感。美国人(SOM)的设计确实高出一筹。而上海博物馆,其设计师在中国可算名家,意图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整个外形取意于青铜器,或者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圆地方,可是在室内设计方面,在布局方面,传统的影子瞬间消失。中庭的大楼梯,其黄橙橙的金属栏杆在我看来是绝大的败笔。因此,建筑师的所理解的建筑理念只是一个空壳,是外形的模拟而已。
国外的建筑大师,其建筑的理念则很为清晰,他深刻的了解自己要引导世人什么样的生活观念。我在回应杜鹃的国家大剧院的讨论时举了库尔哈斯的例子,库在年轻时在纽约做研究,思考都市建筑的魅力。而蓬皮杜文化中心的设计师在我看来非常了不起,因为他们真正介绍了一种新的LIVINGSTYLE.以前有个英国建筑师跟我说,在国外找大师设计建筑,就是找特定的建筑大师的风格,而不是业主本人决定风格。这在中国可能有困难,但是,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的建筑师并不了解建筑及生活,随波逐流,任意摘抄迎合的结果。
建筑类论文范文 篇九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一直突出类型设计实践,采用由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建筑设计方法有大致掌握,但是从专业素质以及应用能力来看,课程设置上存在突出问题。设置课程的教学对象从横向和纵向都应当进行覆盖,如“建筑法规”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智能化建筑导论”面向建筑系硕士生,“现代建筑技术科学导引”面向建筑系博士生,“结构概念与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与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景观生态学”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等。
(一)重视设计,忽略技术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将设计课程与技术课程割裂开来,使得技术类课程相对建筑学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技术类课程缺少与设计教学的互动,在总体教学组织上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学习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却忽略了建筑技术,导致课程枯燥。一般来说,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教师会布置相关设计题目。而同步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等方面,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技术性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小。在设计课程的对比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更显得乏味。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教师也会侧重绘图技巧,导致学生精力大多用在绘制图表上,而对常用的建筑技术知识不求甚解,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涣散
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矛盾体现在课程体系涣散、联系性不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对独立,部分建筑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自身课程体系的独立性,造成技术被作为单独学科讲授,导致设计课程出现功能认识与形式模仿的状况。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综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明显,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设计题目及设计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设计构思时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兴趣浓厚,但对技术类的问题考虑甚少。另外由于接触的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设计中不会考虑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好建筑功能问题、建筑形象问题,而不会考虑技术类问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
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提高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讲解实践。将课堂教学部分分为课堂理论部分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两部分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重要理论技术与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并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讲解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建筑技术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从几方面入手:(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具有灵活性,技术课堂讲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校园周围建筑进行实践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增强建筑技术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2)要求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绘制技术设计分析图,查找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教师先了解学生有做过哪些类型设计,选取学生做过的设计作品,然后根据技术教学进程,让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技术课程兴趣增强,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3)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设计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术问题。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接触的设计题目,涉及的建筑技术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找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复杂的实际工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技术问题。
(二)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优化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建筑论文参考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