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小学数学学术论文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数学论文 篇一摘要:
在小学的课程中,数学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数学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数学的学习在小学期间就开始打基础,并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需要以小学生为教学中心,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同时还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顺利开展数学教学。针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时提出改进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影响;教学特点
小学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阶段,在此阶段内小学生初次接触到逻辑思维,并将逻辑思维应用到学习中,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应用为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需要根据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进行调整[1]。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数学,没有完整的思考方式,教学中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误差率,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次调查针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其对教学的影响。
1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特点
1.1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具有典型的形象性和抽象性: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和抽象性。由于小学生对于数字不能够完全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教学中会以儿童化的卡通形象来表达数字的概念,这样一方面保留了数学的高逻辑性,同时有趣的卡通形象又能够向学生展示数字的意义[2],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兼顾了逻辑性和趣味性,由此可见,形象性和抽象性是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一个显著特征,比其他学科表现的更加明显,这就说明,小学数学的内容展现上是抽象的,但是在展现形式上确是具体的,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小学数学内容抽象性与小学生心理发育水平的相互影响。
1.2形象性与抽象性特点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小学数学的形象性与抽象性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因为在教学中既要求老师表达明确、形象,又要兼顾其抽象性,需要调节好抽象性与具体性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一下问题。
1.2.1合理的体现数学的抽象性以及具体性:在教学的表现形式上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讲解,例如以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进行展示,表达出小学数学内容的具体性,同时也要显示出其抽象性,避免过度展现其形象性而忽略了抽象性,降低了小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课堂上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来自于内容上丰富多彩的体现形式,此时,老师需要提取内容中存在的抽象数学知识,并将抽象性的知识结合到生活中来[3],将生活中相关的数学内容提升为具有科学性的数学知识。例如在“等式性质”的讲解中,课堂上老师会拿出天平作为教具,展示天平两边放有同样质量的物品时,天平是平衡的,此时学生对天平的平衡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同时教师需要强调平衡的原理,让学生理解为何会平衡,而不是天平上物品的形象。
1.2.2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实质:小学的教学内容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式就是结合具体例子表现数学的概念。在教学中避免学生机械性的使用数字和符号,需要学生理解了数字和符号的含义后,利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性运用符号,只有理解了符号的概念后才可以运用到学习当中,这样也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
2教学中的系统性与渐进性
2.1系统性与渐进性在教学中的体现: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教学内容。首先系统化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本质要求,但是在小学数学的课程中,需要观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行为进行系统教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逻辑性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导致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讲解,如果不然,不仅教师课堂进展会受到制约,学生还理解不了教学内容。所以说系统化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是教学中的特点。
2.2系统性与渐进性在小学教学中产生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遵循系统性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案之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渐进性的教学。首先系统性教学内容要遵循数学本身的逻辑,另外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顺序进行安排,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前详细分析教材中的内容[5],清楚其教学思路,然后研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渐进性在教学是在系统性教学的基础去逐步实现,在课堂上将教学知识逐渐分解,分部进行,通过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来完成整体教学。
3探索性和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通过学习,小学生逻辑思维逐渐完善,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行探索一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但是大部分知识不能够通过探索的学习的方式来完成,都是以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进行,根据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进行学习。探索性和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在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够确定学习内容,老师需要掌握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并做出适当引导,避免学生进入误区,接受性学习,是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规划,保证学习内容的科学性。
4总结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老师需要注重教学质量,保证小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内容,并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具有形象性、抽象性、系统性、渐进性、探索性以及接受性,老师需要根据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以保证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其教学特点对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教学中,需要兼顾小学生在数学中学习的特点以及心理发育和理解能力,做到合理科学的设置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更登格西。关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111-112.
[2]笪鸿明。小学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之例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2):139-141.
[3]xxx毅。基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的教学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02):236-237.
[4]董智娟。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04):12.
[5]高立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及对教学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6,(41):63.
小学教育数学论文 篇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 ……此处隐藏16440个字…… 篇九
数学小论文的写作,对于一般的群体来说,专业性质太强而导致写作的难度非常大。如果没有一般的数理知识,就会缺失相关论文的论文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而且在进行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介绍的过程中,也同样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实,无论是数学类专业性质的人才,如数学教师、数学系学生而言,还是非专业性人才,进行具有专业水准的文章写作,难度都是不容小视的。尤其是涉及数学学科内容的相关知识,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文献阅读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除了数学类论文的写作,会遇到上面所谈到的问题。
教育小论文的写作与整合,也同样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正是由于一部分的群体,需要进行与自己专业或者工作相关的,才衍生出了许多与论文有关的业务需求。在众多的业务需求中,论文代谢服务是最常见也是随普遍的。因为可以借助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的通讯工具进行直接的交流,使得文件的传输与写作任务的统一分配及结算变得越来越规范化。
同时,同时涉及上面两个领域的论文写作,即同时涉及数学类小论文及教育论文两个专业性的领域,就很有可能是与职称论文相关的。关于职称论文仿佛在相关领域内,并没有具体的限定与解释。
基本理解就是,为了评定职称而进行的论文写作。一般来说,对于所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没有严格的标准。所以也就有很多人选择他人进行帮助自己获得相关的文献资源,或者直接全权委托这些中介机构进行职称服务。
有关小学数学的论文 篇十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55-02
数学,不仅是一门理性与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与艺术性学科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加强数学文化教育,是促进数学学科长久发展的必然之计。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想的启蒙阶段。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因此,笔者选择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之所以成为许多小学数学教育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因为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当代小学生的发展对其有很大的需求。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1 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兴盛,人们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没有其专有文化的支持,其发展就缺少必要的基础与动力。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发展来讲也是一样,凭空进行数学理论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成效的提高都极为不利。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数学理论的出处得到明确,数学学科发展会更加迅速。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发展。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1.2 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许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在课堂上不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不到体现。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找到除了数学理论之外的关注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学习热情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分析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对于数学学科与小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这就使得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成当代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2.1 对课本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文化因素。正是这些数学文化,使得小学课本内容更具有趣味性与生活性,使得小学生愿意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与学习。一般来讲,课本上的数学文化经常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是为了引出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一起,为小学生打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也正是数学文化使得学生认清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立体地对待与观察数学学科,产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知识对数学文化进行介绍。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小数的进制方面对十进制及十进制的由来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对我国引出十进制的数学家刘徽进行介绍,提出我国早在17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十进制计数法。这样,学生在学习小数知识的同时,也可对我国的数学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数学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数学课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使数学文化服务于数学知识的讲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认识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2.2 凸显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一些小学生认为数学与语文这类文化类的科目是相互对立的,数学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这就要求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之时,突出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对于一些数学定义与规则都要进行死记硬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也有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在进行《圆》的讲解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另外,教师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圆形进行分析,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圆,是因为圆无棱无角,象征着圆满与安全,等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学生会对数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文化的支撑,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学生会摆脱对于数学的刻板枯燥的印象,认识与学习数学文化。
2.3 丰富数学活动形式。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游戏与竞赛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类型,老师可以利用竞赛小游戏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进行学习。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就与学习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当有学生回答出时,教师给予奖励。并告诉学生,在下节课,教师还要就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在第二节课,教师可以利用抢答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数学文化问题进行回答,抢答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红花一枚。在这样的活动之下,学生的数学文化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高涨。
3.结语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数学学术论文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