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时间:2025-08-12 08:53:41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目录

考纲考情1

思维导图1

知识梳理2

考点精讲2

考点1 社会历史的本质2

考点2社会历史的发展 6

考点3 社会历史的主体 11

典例精析13

易混易错点15

【考纲考情】

课标要求

备考策略

1.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 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

3. 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

4. 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1.以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事件及成功做法为背景,考查社会历史的本质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以党的理想信念和党员的优秀做法为背景,考查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原理

2.以生态文明理念、民法典的制定、马克思的名言等为背景,通过简单情境的呈现,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的主体等知识点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1个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个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1个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1个观点和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个基本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3个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个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考点精讲】

考点1社会历史的本质

1.劳动的重要性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2)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3)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生活的本质

(1)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3)形式:①经济领域: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②政治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③精神文化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4)结论: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5)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核心的观点。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⑴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

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⑵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⑶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区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性质上: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性质”决定“性质”)

b.过程上: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变化”决定“变化”)

方法轮:要求我们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时间上: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b.性质上: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轮:要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特别提示]

①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是不同的,并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是说社会意识是不依赖于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③区别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区别

地位

哲学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对二者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典例分析】

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下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

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

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

④要顺应自 ……此处隐藏6547个字……>

1.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没有这一特点。

2.劳动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解析】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不是政治领域。

4.有目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解析】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不能笼统地说有目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5.有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6.社会意识总是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不同步。

【解析】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7.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依赖。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

8.社会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解析】社会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9.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10.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

11.社会意识是一种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解析】社会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转变为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12.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解析】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

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融合,没有确定的界限。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有确定的界限。

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通过改革消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不能被消除。

2.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

【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

3.改革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举措。

【解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举措。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5.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解析】经济基础不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变革。

【解析】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7.上层建筑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解析】上层建筑改革不是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或者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物质基础。

8.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之所以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是因为我国已没有了阶级斗争。

【解析】我国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阶级斗争,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之所以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是因为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9.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我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解析】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化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10.改革是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根本途径。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根本途径。

1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解析】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12.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解析】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13.从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解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4.改革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解析】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15.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解析】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5.3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是历史主体,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2.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解析】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3.每个人的社会历史贡献相同。

【解析】每个人的社会历史贡献不完全相同。

4.人民是推动发展的唯一动力。

【解析】“唯一动力”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矛盾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尊重人民。

【解析】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群众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解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7.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解析】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8.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解析】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9.人民的需要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解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10.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不是领导力量,领导力量是代表当时生产力的阶级和集团。

11.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解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