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 篇一一、说教材、学情:
1、关于教材:
《我与地坛》(节选)选自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个大专题“珍爱生命”下的第一个子专题“精神支柱”,它隶属“文本研读”的范畴,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步入高一下半学期之后要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须教材打破以往以文体为依据组合单元教学的体式,着重凸显文本中的精神价值对学生的影响,就《我与地坛》而言,它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珍爱生命”这个大主题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课文节选了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的前两节,第一节写地坛,写自己在遭遇人生变故后在地坛中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其中的景色描写直捣作者对生死的解读;第二节写母亲,写自己在地坛中对母亲的追思与痛悔,作者用“我”与母亲之间的细节及议论性语言放大了悲伤的力量,直击学生的内心深处;而连接一、二两节的则是藏在“我”与地坛背后的一只眼睛,那就是母亲的眼睛。
2、关于学生:
十五、六岁的学生正值青春最美的季节,关于生活和命运、苦难和坎坷、生和死,他们尚且处于一种似懂非懂自以为懂其实又不甚懂得的状态;而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习过有关生命话题的文章,也积累了散文阅读的一般知识和能力,基本能够熟练地掌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散文写作特点,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够成为情的依凭所在?”,即就是说,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由此导致学习难点,也因此也形成了我的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视情况而定,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这堂课得到或多或少的感动与感悟。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由浅入深的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尤其加深对多音字的记忆;
(2)课文第一节,品味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以及景物背后蕴含的情感脉络。
(3)课文第二节,体会作者对母亲态度的变化,并在变化中感受作者与母亲之间浓烈而复杂的爱。
2、教学重点:由于课文一、二两节在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所以(1)第一节,重在析景——通过对景色的赏析,让学生明白地坛能够给作者带来生命启示的原因。
(2)第二节,重在内省——通过文本中母亲的“眼睛”读懂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并从作者与母亲的故事中走出来,去反窥自己,对母亲对生活内省于心。
三、说教学过程: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我安排了两课时来完成《我与地坛》的讲解。第一课时,以地坛中景色描写为线索;第二节,以母亲的“看”为线索。下面我将重点谈一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我想通过“角色扮演”和“诵读涵咏”的方法,让学生在有声的情感中身临其境的去观赏地坛中的景色,并从自身出发设身处地去理解作者对生命和生存的感悟。我具体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导入:
首先,我用多媒体投射两张史铁生的照片,让学生去看,去观察照片中的时间、环境和史铁生的姿态与表情。
之后,角色扮演——我是记者,学生们都是史铁生,一部分学生是照片1中的史铁生,另一部分学生是照片2中的史铁生。然后开始模拟采访,我会提出问题:“请问您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您希望二十年后您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打破上课之处的沉闷与紧张;并且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可以以自己的视角去靠近史铁生的人生,对作者的遭遇和承受,去假想去体会。如此不仅可以直接拉近他们与作者和文本的距离,而且很直观的激发了学生对作者人生经历的同情与好奇,直逼生死的主题;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隐喻了他们自身的幸运与幸福。
最后,由我总结,介绍作者生平,交代史铁生在遭遇不幸的前后,在生活和思想上的变化,同时提出疑问:是谁让这个终年与轮椅为伴,与疾病厮守的人笑得如此灿烂?或许我们可以从《我与地坛》中找到答案。由此走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2、研读课文,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
这是第一课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分四步走:
(1)一读全文,奠基调,点重点。
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二两节,标自然段、留意生字词、并简单概括一二节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的语言(平实而舒缓)和情感基调(压抑悲恸)。
之后,我会和学生一起通字词,特别强调多音字“剥、捋、隽、熨”。
再由学生自己概括课文两节的主要内容(一:我与地坛;二:我与母亲),我再简单的点出:在我与地坛的后面有一只眼睛,那是母亲的眼睛。
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初步去感受课文平实而舒缓的语言所营造出的那种压抑又略带悲痛和希望的情感基调。在有了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后走第二步:
(2)二读部分,赏景色,抓线索。
由学生自己自由的读第一部分,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思考:我与地坛的关系。——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一节,意在引导学生去关注我与地坛之间的缘分和宿命。
之后,全班齐读第一段第一句话“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紧接着我再读这句话,我会重读“好”、“小说”、“都”、“实际”,意在强调地坛对“我”的重要性,让学生马上关注作者对地坛的描写。
接着由学生分组讨论:我和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通过这个所谓的“缘分”很自然的引出后面对地坛景色的描写;同时在他们的讨论中我能够了解学生对这个缘分的理解,或许会有新的想法和认识的生成。第三步:
(3)三读景色,寻变化,悟缘分。
这一步就是析景,是第二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首先,找同学有感情的大声读第三段,并说说第三段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地坛。我会点出,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背后的“愈见苍幽”和“茂盛”,意在引导学生意识到,与废弃荒芜同在的还有那“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
之后,再找同学读第三段,沉淀我与地坛相遇之初的情感,明确:家与地坛的近,让这个曾经无比辉煌而此时荒芜冷落的园子,迎来了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了双腿的年轻人,可谓惺惺相惜。
同样道理,先找同学读第五段中的景色描写,我再读一遍,争取读出一种轻快地节奏。再让学生回答:这个时候,地坛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的?
——学生对第三段的景色和情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我希望能够让他们自己去悟我与地坛的相识之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自己去体会景色中饱含的生命迹象,聆听生命竞相生长而发出的声响。我再点出,第五段,作者实际是放 ……此处隐藏1217个字……21岁遭遇了残疾,你会怎样?
3、引入课文
第二环节:文本探究
本环节是本课重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残废之初作者的心境,从地坛与作者的'相似之处中体会二者的同病相怜。重点解读描写地坛外貌的句子。第二部分,抓住地坛“荒芜并不衰败”的特点,围绕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对地坛景物的描写,小组探究这些景物的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三部分,则是作者从为何生到怎样活的一个过渡的思考,由两个问题,即“生是什么,死是什么”进行过渡。最后简单解读了一下作者看透生死后地坛展现的新景象。
第三环节:课堂总结
1、从“作者喜欢地坛吗”这个问题入手,要求结合前文学习,让学生概括地坛对作者走出逆境起到的作用。从而对整节课作一个总结。
2、布置作业
七、说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这堂课,是我们高一语文组共同努力的成果。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磨课时那令人万分尴尬的一滩死水的课堂。这个可能跟那个班级本身就不活跃有关,但我想,大部分问题还出在我自己。下课之后,季老师、钱老师还有小环等等,我们坐在一起,努力的纠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总结了几点就是,1、导入头重脚轻,2、课堂小问题太多,主问题不清晰,3、对句子的分析浮在表面,没有深入体会,4、语速过快等等。然后大家出谋划策,就有了第二次的磨课。果然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第二次磨课,从各方面来说,都比第一次好,但还是存在问题,一是在分析地坛与史铁生的相似之处那里,问题设置的顺序有点混乱。二是对第五自然段的分析,教师讲的太多了,学生的感悟较少,三是最后六个譬如那里,也是内容太多,教师的分析浮在表面。回去之后我又进行了修改。今天呈现的就是我们的成果了。通过对这节课的认真准备,我认识了备课组集体力量的强大,同时就个人而言,我了解了更多的教学手段,锻炼了自身素质,自我感觉在课堂教学上有了较大的进步。虽然因为经验等等方面的原因,我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相信以后我会做得更好。
以上是我的说课,希望各位老师多给我提意见。谢谢大家。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 篇三[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投影仪、电脑、或录音机(地坛图片、史铁生头像、满文军《读你》、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
二、预读课文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明确教学目标)
2、地坛:北京的一处古迹,明清时皇帝祭祀的场所。(展示图片)
3、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
颓废、迷惘
指导: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指导:
三、重点解析
(一)内容解析
1、“我”是不是经常去地坛?(是)
“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宁静)
[在人口密聚的、喧嚣的大都市,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不仅衬托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2、地坛给了我什么启迪?(找出关键句)
一个人,出生了,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我 双腿残疾 顺应自然 不应消极
3、来地坛以前,由于双腿残废而极端痛苦,有死的念头,而来地坛,使我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为什么地坛使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呢?地坛仅仅是荒芜吗?(“荒芜 不衰败”) 为什么说地坛荒芜而不衰败?(找出有关的描写,抓住一些关键词)
小昆虫 卑微
草木 竞相生长
(二)领会语言的魅力
读第5段。提问见课本。鉴赏:
1、“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
3、“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
读第7段,鉴赏六个“譬如”,写出作者摆脱痛苦后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只要这些美好的东西仍然存在,我们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
[弱小的生命,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顽强的活着,给了我生命的感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园中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可是它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它们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到使这里不再衰败,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晚自习下课前上交。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新版多篇)范文。